网上有关“反清复明为什么没有成功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反清复明为什么没有成功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反清是一回事,复明是另一回事 。你可以反清 ,还是有机会成功的,但是要复明,这就不容易了。 从当时的形势说 ,明朝可以说是不当亡而亡,清朝是不当兴而兴。明朝是正走路,突然掉坑里去了,清朝则是还在打游戏吃外卖 ,突然发现自己中了个五百万,而且是反复中了好几次,最后终于明清易代了 。 以清军当时的实力 ,如果明朝没有内乱,就算君昏臣庸,也没问题 ,清军也打不进来,更不可能彻底推翻明朝。但是明朝不走运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历史原因凑到了一起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机会主义军事行动居然能够成功 ,而且就这么很意外的占领了北京。 李自成在攻下关中之后,其实本心并没有太大的进取的意思 。主动出击潼关、洛阳,其实是为了防御性的 ,为了消除明军对关中的威胁。但是洛阳很轻易的攻下来了。洛阳打下来了,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要不去太原试试,结果去了太原,也攻下来了。然后就到了大同 ,大同直接投降了,然后就到了北京 。到了北京虽然围了城,但对强攻北京 ,李自成显然并没有什么信心,只是抱着过去捞一把的态度试试看。没想到北京城内就有人做了内应,攻破北京了。 可以说 ,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,李自成的种种表现都可以说明,他根本无意攻下北京 ,在北京建立王朝,只是以劫掠为目标,过去掳掠一番就准备回北京去的 。所以 ,攻下北京城之后,去山海关打吴三桂,很大程度上,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,毕竟,要把他们在北京劫掠到的大量财物长途运输回关中,需要不少时间。而且 ,之前从洛阳一路到北京,都很顺利,李自成以为吴三桂没有胆量和他正面缸。没想到 ,他偏偏就在这里碰到了硬茬儿 。结果大家都知道,就不细说了。 福王墓 没有李自成去北京打秋风,明朝不会突然灭亡 ,他在攻下北京后,劫掠完了就撤回关中,明朝兴许也还可以重整旗鼓。但是他在山海关和吴三桂一搞 ,吴三桂不明就里,就找清军当靠山去了 。实际上,当时硬刚起来,就是没有清军 ,吴三桂也不会被消灭,最多吃点亏也就完了。农民起义军嘛,大家都知道的 ,顺风顺水的时候声势浩大,兵强马壮,看起来人多势众 ,但真正打起来,有战斗力的很少,和吴三桂手里常年严格训练的关宁铁骑不是一个水平 ,差老远了。 李自成一战而溃,一路头也不回,就往关中跑 ,准备回去封锁潼关,结果也不成功,跑到湖北去了,还死在了湖北 。他死了不要紧 ,这就给了清军顺势入关摘桃子的机会。整个华北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,没有人管了,清军一来 ,轻而易举就接盘了。 所以说啊,个人奋斗固然重要,也要看历史的进程。之前清军搞了三四十年都没得到的东西 ,突然不费吹灰之力,就这么从天而降砸到自己脑袋上了 。 少数民族政权,靠自己的实力和人口规模 ,无论是从蒙古草原起家,还是从东北起家,规模都不可能太大 ,这是农耕时代的自然条件决定的。如果只凭他们自己的实力硬打,能打到黄河一线,就算是极限了。这个情况历来如此 。所以,历史上大多数时候 ,少数民族政权并不谋求彻底征服中原地区,建立王朝秩序,统而治之 ,而是能够以战争作为手段,来和中原政权建立一个稳定的纳贡关系和贸易体系。而要在黄河一线以南建立稳固统治,都得靠投降的 *** 。蒙古可以算稍微例外一点 ,能够延伸到秦岭—淮河一线,这也就是极限了 。过了这一线,也还是得依靠 *** 。 就算清军在入关之前 ,已经吸收了大量 *** 和蒙古人,但他们在入关时的实力不要说和已经坐拥北方的蒙古相比,就是比全盛期的辽国和金国 ,都要差很多。实际上硬打,也还是只能到黄河一线,就是他们的兵力极限了 。再往前走,如果 *** 有统一政权 ,统一战略,能够协同作战,他们根本打不过去。这也是南宋初 ,金国多次大举南下,却始终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南宋的原因,也是蒙古以当时全世界都无敌的军事实力 ,却在江淮一线被南宋硬顶了四十多年的原因。 而在黄河以南,当时明军实际上是有五六十万的重兵集团的,如果指挥得法 ,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稳固的防线,不要说可以轻而易举的顶住清军南下的攻势,就是大举北上 ,恢复华北地区,重建明朝政权,也不是不可能 。这形势,要比北宋灭亡时宋军面临的形势好得太多了。 但这时候 ,清朝又中了一个五百万。 这么大好的形势,明朝就是没有一个像宋高宗这样血统合法性毫无疑问的核心。成天舞文弄墨从没有怎么参与过国家大事的江南士大夫,这时候突然成了剩下的半壁江山的决策者 ,拥立了一个昏聩无能 、混吃等死、毫无政治能力的福王当皇帝,然后就继续纸醉金迷、花前月下去了 。清军顺势南下,还没拉开架势和明军打 ,明军内部就先内讧起来了,四镇自己先斗起来,内斗完了就直接投降了清军。 这以后 ,剩下的郑氏父子 、桂王等政权,实力就那么大点,还分成几块 ,统一不起来,就知道成不了什么气候了,死是一定的,只有早晚的问题。 所以说 ,单独看南宋初期的历史,感觉宋高宗很无能,而且小气 ,嫉贤妒能,但是看了南明的情况,和南明那些皇帝相比 ,宋高宗简直可以算得上英明神武神文圣武了 。如果不是他,就没有南宋什么事儿了。而南明比南宋差的地方,就是差一个宋高宗一样的人。
清初的帝王都是政治强人 ,满人入关以来,非常重视对汉人的态度,总体上来说 ,满清政府所做的百姓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。封建社会百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民,农民们重视的是安居乐业,他们并没有那么多家国理念,只要统治者能够满足他们这个条件 ,那么统治者是谁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。虽然有那么多民族义士,为反清复明前赴后继,可是清朝的统治在康熙末年已经相当稳定 ,社会安定,生产力也得到发展,国力在雍正之后也是相当的强大 ,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局面,仅仅靠汉人需要汉人来治理的口号,仅仅抱着民族主义的那些幻想 ,仅仅靠着小规模的地方武装,并不足以动摇清政府这棵已长成的大树的根基。反清复明这个口号,对于百姓来说 ,并不能得到从中看到实质的利益,所以也不能得到大部分百姓的支持 。没有得到大多数百姓支持的政治力量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,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......
任何一个王朝的崩塌需要一个过程。就是这个朝代无法解决自身矛盾时才会灭亡 。虽然反清复明 ,恢复汉人江山的口号很响亮。但是清朝本身还是稳定发展的。甚至出现了康乾盛世。经济快速发展,人口增加,疆域辽阔 。没有像明末那样的腐败 ,财政空虚,天灾。也没有像元朝那样不给汉人活路。所以在这种的稳定环境下,老百姓不愿意有战乱 。即使有反清复明 ,也只能说局部的,无法真正动摇清朝统治。至于清末的反清复明就更不可能了,因为当时已经不是更换朝代的问题了 ,而是要推翻君主专制。所以反清复明一直没有成功 。
从当时的历史现实来看,吴三桂起兵反清的胜算几乎已经没有了。
吴三桂投降清朝之后,率领原大明朝精锐部队从北面一直打到云南 ,实力最强劲的时候曾经占了整个南方地区,手握30万兵马,如果趁请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候立马起兵还有一些胜算,但是待清朝坐拥天下之后 ,再起兵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了。
1.没有民意支持 。在清朝入关之际,天下汉人处于对满人统治的不信任,一心想要恢复汉人的统治 ,这也是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反抗组织打出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原因,在这个时候起兵是有民意支持的。
当时,当天下大定十余年之后 ,社会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已经没有非得要去反抗请朝廷的必然理由 ,所以,在吴三桂反叛打出恢复明朝旗号的时候,实际上 ,已经很难得到天下人的相应了。
如果早十年起兵,你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,而十年之后再起兵,你仅仅是一个反叛者 ,差别就是这么明显 。
所以,吴三桂起兵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。
2.没有充足的准备。如果清朝康熙皇帝没有实行削藩,那么 ,吴三桂可能永远都不会反叛,因此,吴三桂的起兵更像是为了出一口恶气的鲁莽之举 ,事先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筹划。
在造反的时候,吴三桂已经是六十多岁了,其斗志 ,判断早已经是江河日下,因此他也在造反五年之后突然去世,他死后 ,周军一败涂地 。
3.后勤不足吴三桂从云南起兵,而当时云南尚属于蛮夷之地,后勤可以支撑的战争强度实在是有限,而清军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 ,可以为清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和后勤保障,因此,战线拉得时间越长 ,对于清军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,吴三桂失败的可能就越大,因此 ,起兵之后的吴三桂没有一鼓作气击败清军,其失败的最终命运就已经注定了。
实际上在这整场战役当中,吴三桂唯一胜利的机会就是 ,在攻下长江南岸之后迅速进兵北岸,给请朝廷的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威胁,威震天下民心 ,以及坚定跟随自己造反的藩镇的信心。
很可惜,他没有这样做,反而在长江南岸止步不前,希望于康熙议和 ,划江而治,这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,也动了随同造反的藩镇的信心 ,从而丧失了大好的局面 。
从此之后,吴三桂也就再也没有给清朝造成过什么实质性的威胁了。
所以,综合以上两点 ,吴三桂的时间选择,战略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, ,因此成功的可能已经很小了。
本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减 。
关于“反清复明为什么没有成功? 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、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、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(文章、内容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)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999999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、维护您的正当权益。